点石成金 化朽为奇

江月初照

点石成金 化朽为奇<br>——蔡克信老师音响调音课听后感想<br><br>点石成金,化朽为奇,这是我对蔡克信老师音响调试效果的评价。76岁高龄的蔡老师来自台北,上周末为扬州音乐发烧友带来了一堂精彩而实用的音响调音课。通过蔡老师认真的讲解和手把手的调试,我这个音响的门外汉,似乎已经一只脚跨入了音响世界的神奇大堂。<br>缘何作出如此评价,请听我细细道来。<br> 一<br>说起来,我对音乐的爱好是从小就开始了的。记得中学阶段,对广播里播放的民乐合奏《马兰花开》感觉是那么的优美动听;越剧电影《红楼梦》里林黛玉弹奏的古筝曲《梅花三弄》也被我惊为天籁;后来,印度和巴基斯坦电影里浓郁的异域音乐旋律也曾让我经常沉入其中,久久不能释怀……及至步入工作岗位,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感觉自己离音乐殿堂近了一步。记得收听最多的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外国轻音乐》节目,由此开始对世界三大轻音乐队美妙的轻音乐特别痴迷,并对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了然于胸,同一首曲子可以毫不费力的区分出是哪个乐队演奏的,诸如保尔莫利亚的轻松明快、詹姆斯拉斯特的浪漫、以及曼托瓦尼的雅,都是刻骨铭心地喜欢,尤其是曼托瓦尼雅到极致的弦乐,印象极深。<br>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开始风靡全球,仍是单身汉的我经常在深夜播放其行云流水般的旋律而伴随入梦;再后来,雅尼的那种融古典与现代为一体,并带有神秘民族风格的音乐更是让我着迷。<br>同样在那个时候,我也经常收听关于古典音乐的“科普”性节目,逐步对肖邦、李斯特、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名字熟悉起来,但那时对古典音乐多少还是有点摸不着门路的。<br>回忆几十年的音乐爱好历程,整体来说是以欣赏音乐本身为主,主管意识上对器材还是比较迟钝的,甚至粗浅地以为,好的器材不过是为了渲染音乐的气氛罢了。对于借助于高保真音响器材来还原音乐演奏现场,从而增加音乐的美感,还没有什么具体概念。<br> <p>二<br>五年前,在得到老婆大人的批准后,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家里添置了一套入门级的发烧音响(斯巴克CD盘、柏思前后级、丹拿音箱),家中原有的那些低质CD碟和磁带全部淘汰,并逐步购买了一些新的CD碟。<br>不过,那时对器材所呈现出来的音乐效果的优劣好坏还不太懂,于是,结交了几位圈中的朋友,大家相互交流,轮流到各自家中试听,交换心得,几年下来,似乎逐步体会到了这套器材的音乐美感。<br>然而,在听了蔡老师的调音课以后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来,我的那套系统的潜力根本没有达到很好的发挥,平常自以为欣赏到的音乐之美,其音响效果是打了很大的折扣的。<br><br></p><p>三<br>这一次圈内朋友邀请蔡老师来扬州传授他的调音秘笈,老实说,我开始是有点将信将疑的,甚至以为,蔡老师会否是以生意为目的来推销什么产品呢,事后想起来,那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br>蔡老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儒雅斯文的外表透露出一副学者风范,他讲话语速不快,这样大家都能听得懂他的那口有着明显口音的台湾普通话。他原本的职业是医生,做过医院内科主任,也开过私人诊所,并在中国书法绘画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和追求,以及成百上千套音响器材的调试经历,几十年下来,他逐步总结出了一整套系统的音响调音理论。在台湾,他是岛内公认的调音专家。<br>为期一天半的调音课,蔡老师的开场白就是:大家都知道,音响是手段,音乐是目的,但是今天我们要反过来,音乐是手段,音响是目的。具体说就是,选用几段具有明显特点的音乐,反复摆位、反复调试,最大限度地展示这套器材所能体现出的最佳性能。<br>表面看起来,蔡老师的方法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喇叭的摆位,不管你家里是什么样的听音环境,是什么档次的设备,经过他的亲自调试,都能让你家的原有音响设备即刻间脱胎换骨,其效果变化之大,简直让人目瞪口呆。<br>这让我想起那个电机专家斯坦门茨的故事(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划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划线9999美元。表面看起来,音响摆位能有什么高深学问呢,问题的奥秘恰恰在于:怎么摆放?摆在哪个位置?宽度多少?角度如何?没有几十年的音响调试经验,怕是总结不出一套系统理论的。<br>我家这套系统在经过蔡老师调试后,仅仅是对音箱位置几经移动,非但没有添加任何设备,反而搬去了原先垫在音箱下面的两块大理石块,但给人带来的感觉真的是天壤之别。你听,歌唱家蔡琴的声像准确,其气息却充满了整个客厅;庞大的交响乐团似乎就在你的面前演奏;踢踏舞者的双脚敲击地板的厚重低音,似乎沿着地面滚滚而来;合唱队的人声定位清晰,似乎让你觉得,听着声音数人头已经不再是神话……</p><p><br></p> 四<br>关于蔡老师调音的效果,我不再作过多的描述,现转述我的两位烧友的个人体会,以飨同好。<br><br>扬州大学何教授:调音后有脱胎换骨般的改变。歌唱者口型变小,高度提升,声像变得居中结实,低频变得形体淸晰,扎实下潜,高中低三段平衡,声场变宽变深,人声及各种乐器分离度变得十分清晰,声场变得栩栩如生。藏歌红CD的第三轨《天上的西藏》,如幻如真的音像一开声就把我震住了,因为我的这套系统从没有发出过这样的声音,我也从未体验过如此专注并身心合一的聆听,一曲未毕,那个不知名藏族女歌手的深情吟唱让我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当听到第五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时候,己是热泪盈眶。<br>以前听这张唱片,得意处总想要跟着哼几句,但这次不一样,一直是屏气静息的听。透过音响重播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感染力,我是第一次体验到。真是奇妙而不可思议!<br><br>私企老板蒋总:纵观音响界调音能有如此能耐者,我认为唯蔡克信老师一人也。<br>我家那套系统发声后,我不停地换器材,换功放,效果甚微。其主要不足为低音不清,没有层次,声音不动听,细节很少,清晰度不够,在对系统数次改造后,我对这套系统有些失望了。这时蔡老师来了,他的家访给我带来了希望,调音后效果的对比更是刻骨铬心。经过十八掌调音,候班长(蔡老师助手)的摆弄终于成功。试听第一张CD《金色庆典—现场录音》,一出声大家即惊呼,景深景宽有穿墙而过的感觉。形体比例适中,层次分明,细节多多,中乐声音悦耳动听,京剧唱腔如天赖之音。第二张CD马勒第八交响曲,现场调动了大家的绪,非常震撼,低音实,下潜深,宽松到位,中、高音各种乐器表现到位,现场感非常明显。第三张CD男低音吴坚演唱,音箱发的声音浑厚纯正,线条感、质感非常好,吴坚唱得太好听,太美了。<br>蔡老师无私传播他个人的调音秘笈,这种公益精神,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最后感谢蔡师母,候班长。请来年烟花三月再下扬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