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德意志/柏林

东东

<h3>柏林是德国最大的城市,是重要国际交通枢纽之一,是德国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了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了全德国首都的地位。</h3> <h3>一下车进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曾经的柏林墙。</h3> <h3>【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当年的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h3><h3>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h3> <h3>咱也推墙试试</h3> <h3>1979年,为了纪念民主德国成立30周年,苏联领导人勃涅日涅夫以及民主德国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进行了友好的一吻。这一吻象征着两国良好的友谊。不过,有好事者在柏林墙上涂鸦出了该场景,并写道“感谢上帝,在见证了这段风流以后,我居然活了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加好的事出现了,意大利时装品牌贝纳通就使用了该创意打了一次广告。</h3> <h3>昔日的边境围墙如今成为涂鸦者的宝地。</h3> <h3>【门德尔松】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德国犹太人家庭,他是作曲家、钢琴家、风琴弹奏家、乐队指挥家,也是德国近代最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h3><h3>代表作《婚礼进行曲〈钢琴曲〉》</h3> <h3>【马克思恩格斯广场】位于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东岸的公园内,公园内铺设成圆形的区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广场。广场中心是马克思(坐)和恩格斯(站立)雕像,雕像后方是一面展示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浮雕墙。广场入口处有8面高大的金属墙,描述国际工人运动史。其中有两幅是反映中国革命的,一幅是人们高举镰刀斧头和镢头,一幅是青年们慷慨激昂在宣讲。</h3> <h3>【柏林大教堂】建于施普雷岛北部,是柏林最大的教堂,德国新教教会中心之一。每年有成千上万名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教堂参观,远不止教区和这座城市的居民。教堂于1894年至1905年由尤利乌斯·拉什多夫设计建造,这座带有巴洛克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风格的大教堂是德国最重要的教堂建筑之一。</h3> <h3>【柏林电视塔】塔高368,比巴黎埃菲尔铁塔高出45米,观光厅直径为24米,周围装有60面不产生折射光线的玻璃窗。塔身为钢架水泥结构,高250米。塔身顶端的圆球为钢架结构,圆球内共有七层。乘电梯40秒钟可到达观景台。观景台上有天线咖啡厅,30分钟自转一周,游客可以在此看到整个城市叹为观止的景观,尽享柏林城的魅力。塔身上边是118米高的电视天线。</h3> <h3>【亚历山大广场】原本是一个买卖牲畜的集市,1805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来柏林访问,在此广场上检阅部队。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特别为此将广场命名为亚历山大广场。</h3> <h3>【圣母教堂】建于13世纪晚期,最早是一座天主教堂,1539年成为新教教堂,是柏林仅次于尼古拉教堂的第二古老的教堂。教堂不大,整体的红砖结构是15世纪德国早期哥特式建筑,但塔顶钟楼却是明亮的绿色,是1790年朗汉斯的作品,他也是勃兰登堡门的设计者。​</h3> <h3>据说,巴赫1747年曾在圣母教堂弹奏风琴。圣母教堂这座融合了巴洛克和新哥特式风格的钟楼,高高矗立在教堂顶部,正好与旁边高耸入云的电视塔争相辉映。</h3> <h3>【查理检查站】是在1961年至1990年间东西柏林间三个边境检查站之一,是当时东西柏林间盟军军人唯一的出入检查站,也是所有外国人在东西柏林间唯一的一条市内通路。</h3> <h3>苏军士兵的纪念牌是1998年树起来的。</h3> <h3>查理检查站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最容易爆出火星💥的地方。</h3> <h3>1961年10月25日,美国坦克开到弗里德里希大街南部的查理检查哨,试图进入东柏林,与90米开外的苏军坦克对峙了16个小时。此后柏林成为东西方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h3> <h3>镶嵌在人行道上的柏林墙始、终年代</h3> <h3>这张地图让我们知道了曾经分裂的东西德的划分范围。</h3> <h3>位于威廉大街北端、勃兰登堡门附近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无声诉说着那源于柏林的无以名状的罪行。在近19,000平方米的土地上,竖立着由纽约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设计的2,711根碑柱。波浪起伏的碑柱区地下设有一个“信息厅”,以展览的形式再现欧洲犹太人遭迫害和杀害的情况。这是一个悲伤之地、抚慰之地,或许还是一个宽恕之地,但更是一个永不忘却之地。</h3> <h3>差一点忽略了"菩提树下大街"上的一块镶嵌在地上的铜牌:"推墙打开东西方交流之窗——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h3> <h3>【勃兰登堡门】没有勃兰登堡门,人们无法想象柏林是什么样。勃兰登堡门对于德国有着深远的意义及影响,见证了德国国运的重大事件,颇有典故的是胜利女神像多灾多难,最终迎来了胜利与和平,这也是全球每一个人向往的和平。今天来到了德国柏林,探访这座古老又辉煌的建筑和它背后的故事。</h3><h3>勃兰登堡门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仿照了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建筑风格。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1788年,为了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建造。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h3><h3>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高约5米的胜利女神铜制雕塑,女神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右手手持带有橡树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一枚铁十字勋章,花环上站着一只展翅的戴着普鲁士的皇冠的鹰鹫,象征着战争胜利。这位胜利女神,见证了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h3><h3>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军队,同年法国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拿破仑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四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为此,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在女神的月桂花环中。此门也逐渐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象征。</h3><h3>多难兴邦,在历经数次磨难,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又一次绽放出和平的光辉,一个全新的德国也正在和平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奏响和平与胜利的交响乐🎶。</h3> <h3>洋大爷不但赶车还是指路明星👍</h3> <h3>【国会大厦】是在1871年德法战争中打败法国之后决定兴建的。当时的宰相俾斯麦和威廉皇帝从心里不喜欢什么国会来牵制他们的权力。俾斯麦曾在选址的争论中提出把国会大厦建在总理府的边上,而威廉皇帝据说也对国会大厦的尖顶高于他的宫殿尖顶十分不悦。</h3><h3>1894年12月5日,国会大厦经过10年的修建举行落成典礼,威廉二世皇帝亲临致词。就在他的马车队浩浩荡荡地穿过“菩提树下大街”来到国会大厦门前时,前导队中有三匹马突然受惊,身着铠甲的骑士跌下马来。当20年后德国参加了争夺欧洲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战败之时,人们似乎恍然大悟:国会大厦落成典礼的惊马事故原来就是不祥之兆。落成典礼举行完没几天,威廉二世就抨击它为“帝国猴子大厦”。</h3> <h3>专陪游客照相的活蜡像人</h3> <h3>【胜利纪念柱】是德国柏林的一座著名纪念性建筑,1864年为庆祝普鲁士在普丹战争中获胜而兴建,到1873年9月2日举行揭幕仪式时,普鲁士又在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 (1870–71)中击败了奥地利和法国,给予雕像新的含义。与原先规划不同,后来在所谓统一战争中的胜利,增加了维多利亚青铜雕塑,高8.3米,重35吨。</h3><h3>胜利纪念柱原本坐落于德意志帝国议会(今德国国会大厦)对面的国王广场上,1938年到1939年由于希特勒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的需要拓宽夏洛滕堡路(今天的六月十七大街),并将胜利纪念柱移至今天的位置。</h3> <h3>奥特莱斯大卖场</h3> <h3>柏林地势低平稍有起伏,湖泊、运河点缀其间,为柏林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同时也使柏林地区森林茂盛。因多森林、湖泊,被誉为“森林与湖泊之都”。你看,我们旅馆🏩周围的环境有多优美。</h3> <h3>千万别小看了这条小河,它可是通大船的哦😊</h3> <h3>小河旁的4S店,不知生意如何</h3> <h3>这大概是学校🏫吧</h3> <h3>一条小路细又长~既能骑车还遛马</h3> <h3>第二天早晨又到旅馆🏩前的那条小河看看,贴着水面竟有一层不断向上升起的水雾😳</h3> <h3>离开柏林向新的目标前进✊🚍</h3>